杜 余

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身边。

【随笔】战争日常

战争日常

——观《他们已不再变老》有感

看了一部十分冷门的电影:《他们已不再变老》乍一看只以为是无聊青春小言片,去了电影院看见海报才惊了一跳。原来是实打实的战争片啊。

只有一个半小时,看似很短,前面我却有稍微的无聊感觉,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在巨大的电影银幕上看那个小小的方盒子:黑白片时代的电视机。电视机里面年轻人的面孔朝着我们,我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,只是年轻人的面孔模模糊糊,眼睛也是灰色的。整部电影都是纪录片的形式,一开始有一些无聊,我戏称为英语听力练习,因为整部片子几乎没有对话,全是老年人慢吞吞的叙述。

印象太深刻了,老人家笑着说开战的时候,他们正在和德国小伙子们开party,可是广播里突然传来英德两国开战的消息,他们应该拿起餐刀捅进对面年轻人的身体里面吗?小伙子们终究还是舍不得暖洋洋的天气和伦敦难得的晴天,于是在这个小球场,英德两国的开战时间被推后了一天。

战争才开始的时候,英国绅士们热血上头,个个踊跃参军,要求19岁参军的规定,在小伙子们撒谎连篇的申报材料中被不断破坏,最后十五岁的英国小士兵遇见了十七岁的德国战俘。说到底,他们都不过是小孩子而已,真正面对面又能发现对方的什么不同呢?战争到底是什么?老兵的一句话说得太对了。他说战后回到国家,他们不是英雄,为什么?因为民众不能相信战争是什么。和平的人们永远不知道人“在战场上”死去是什么样子。

电影里模模糊糊地影像里面,残垣断壁已经是最简单的了。在两三米深的战壕里面,进了水是什么感觉?你只能在泥浆里面眼睁睁看着刚刚对你开玩笑的小孩沉下去,你连手也不敢伸给他。

战场上还会有人信仰吗?我不知道。老兵们沉闷的音调只是告诉我,他们还在祈祷,可是长官告诉他们没有时间了。

我是和平时代生活的孩子,我对战争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各种形式的艺术。

可是艺术不会告诉我,每一张年轻的脸都可能被子弹挂掉一半的肉,剩下一半黏在残破的脖颈上,人跪在不平的地面,扭曲着身体倒下去。好像每个战士都扭成一座墓碑。也不会告诉我,战壕安全却也危险。老鼠是战士们的朋友,虱子是他们的宠物;地雷在面前两百米,排雷小队走在上面就像跳踢踏舞;铁丝网又多又密,扯不断的只能把尸体堆上去,一层一层总能爬过去。子弹打中人那一瞬间没那么痛,可是你马上就会失去知觉。如果足够幸运,你也许感到疼痛像是在身体里放了鞭炮,一连串的痛感密密麻麻,滋味难受。

写着写着觉得文字太单薄不过。个半小时的片子,最后半小时的每一秒钟却都足够挥洒笔墨。毕竟太超脱我的想象。电影里说,战争的时候,文明好像消失了,野蛮人拿着危害巨大的武器,就如同婴儿哭喊着按下炸弹按钮。杀人有知觉吗?没有吗?

对面的那个德国士兵穿着破破烂烂的军装,年轻的轮廓让你想起淹死在战壕里的同伴,你知道他一定也是谎报了年龄。他拿着枪却和你一样手足无措。流萤一样的子弹打中了你们中的某一位。你或者他会看着对方死去、或者一起死去。

平常地仿佛多雨的伦敦今早空气仍旧湿润。

战场上死了很多人,人们说伦敦下雨了。

这或许一样稀松平常。

20191125于松园

评论

热度(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