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 余

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身边。

【随笔】读《中国人的精神》有感

  出来更新一下

  证明我活着

  我是个文手


“好公民宗教”

  在阅读《中国人的精神》时,我对这个词产生了兴趣。辜鸿铭先生认为,这是中国人的“文雅”体现,是使我们不同于德国人的精深,不同于英国人的淳朴,不同于其他民族而独立于世界的“特质”。

  先生认为,世界当像中国人学习,学习这样的“文雅”。

  我对此感到疑惑,因为当今的社会并没有展现出一般意义上的“文雅”气质,反倒是食品添加剂横行,问题疫苗泛滥,人情冷漠,看客遍地。总之,再难见到一般意义上文雅的君子。辜鸿铭先生在此提到了一个例子,一位英国绅士生病了,他的朋友们纷纷离开他,而他的一个平日里粗鄙的,外表肮脏的中国仆人,反倒成了这位英伦绅士的陪伴者。

  “这样的通情达理,善良的品质,才是‘文雅’。”

  于是我想,大概我们的“文雅”并不是坐在咖啡厅里,穿得衣冠楚楚,谈吐优雅风趣,这样公认的,表象的“文雅”。而应该是,即使坐在茶馆,翘着二郎腿,只能喝得起最便宜的老荫茶,穿着汗烘烘的马褂,也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,看见老者走进来,让一让位置,把自己的半壶茶水匀过去:

  “老人家,喝一口吧。”

  这样至高的人文关怀,才应该是我们骨子里的,基因里的“文雅”。

  而西方人用于寄托心灵,用于规范自身行为的方式无非“宗教”和“法律”。启蒙运动时期,西方哲学家对中国的道德治国表达了极高的敬意和崇拜,其原因正是他们缺少这样一种自发的,普适的,全民的力量,由内而外去管束一个人的行为,让他成为一个“好公民”。

  辜鸿铭先生提到,问西方人,人的目标是什么?西方人说赞美上帝。而中国人呢?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动乱时代,孔子就回答过。

  “你要做一个孝子,一个好公民。”

  不论时代动乱,或是太平。不论出身是高贵还是卑贱,这两个目标都会作为你的终极目标,他们就是一种束缚,让我们对这样的标准上下求索,让我们管束内心。

  那么,儒家学说是一种宗教吗?和西方宗教一样的地方是,我们也有成文的约束自身的规矩,我们也有要求人完善自身的教导,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我们也在神化孔子,把他捧成圣人,像供奉上帝一样祭拜他。但是为什么,启蒙运动时期的先哲会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,从而灵魂处于完全的自由呢?我们这里的“好公民宗教”又为什么要打上引号?

  因为中国实际上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“宗教”的。

  李开元老师曾在《楚亡》的序言中说过“中国人的信仰是历史”。

  我非常喜欢这句话,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们的“文雅”来源于何处,而我们在物欲横流,乱象丛生的现代,又要做什么,来挽回我们曾经的文雅和高贵。

  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的精神向导,灯塔似的引领了中国这么多年,乃至于形成一种民族性格?我觉得编纂《春秋》是他汲取力量的方式之一。历史是一个车轮,不变的是这个轮子,而变化的是路径。

  轮子是什么?就是历史中的人们待人处事的方式,是他们的阴谋阳谋,是他们的口蜜腹剑,是他们的破釜沉舟,背水一战,是他们的囊萤映雪... ...这些心思伎俩或是品质道德是人类的共性,是不会改变的特质,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,也是反复出现的东西。也许没有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,也有李羽赵羽。总会有这样的人,要做这样的事。这并不因为时代变化而更迭,枭雄不是只出在三国,霸王也不是只生在楚汉。

  轮子是人心和品格,是一些我们看不见,却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类似灵魂的东西。

  路径又是什么?是不断发展的工具,不断更新的理论研究,不断更迭的朝代,不断演进的制度,不断升级的社会形式,不断完善的国家机器。从人类诞生,到男耕女织,到蒸汽时代,再到电气时代,直到现在的信息时代,,这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,生产工具的日新月异,才是马车路径的延伸。

  而每个民族不同的“轮子”,不同的民族性格,就会把这个民族的马车引向不一样的地方。例如西方民族喜好冒险和侵略性十足的性格,就将他们引向了生产力上的飞速的发展和无止境的扩张侵略。

  而我们中国人的性格,是生来沉静和“文雅”的。我们不好动,因为大河与大江滋润我们的土壤,我们可以活得很好,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一个安稳的国度里,聊聊的我们的诗歌,做做我们的瓷器,品品我们的茶,织织我们的丝绸。我们的轮子比较沉重,因此我们走得慢,但走得稳。

  战乱少对千百年来生活的人民是好事,但反观西方,正是战乱淬炼了这些飞速发展的国家。而我们的安稳让我们开始固步自封,开始狂妄自大,我们的轮子被铁链锁起来,除了外力无法打破。

  我们的历史裹足不前。

  这样一来,自然无法去说生根于历史的我们的“宗教”,我们的“美德”。

  为什么现代我们感受不到一种文雅呢?我想是大家淡化了对历史的关注,被飞快发展的信息时代裹挟而走。没有时间像我们以前能做到的那样多去看一些书,多去了解一些先人留下的智慧。

  就拿我自己来说,我是有手机瘾的,我无法离开手机,要天天刷朋友圈刷微博,但这其实有什么用呢?微博上网友失去理智地开喷反而会干扰自己的判断,而我们了解时事其实并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不是吗?

  而现在的人们之短视,看到眼前的利益,如同前段时间提到的外卖酱料的生产过程中,一个工人说,“我自己包装的,我自己都不会吃。”

  是的,也许她不会吃这家公司,但怎么确保自己不会吃到其他公司用发臭的肉做的大餐呢?怎么确保自己的家人不会吃到生蛆的食物呢?

  如果我们都是这样的“看客”心理,那还何谈文雅,何谈我们中国人的精神?

  我们要怎么办?这不是一个人,一群人能够做到的改变,这是一代人两代人看似毫无建树的积累,从孔子开始两千年的时光积累,我们才有了这样文雅的民族性格,我们现在想要重新拾起他,必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

  “毁掉下一代的不是任何东西,正是上一代。”

  我们要挽回“文雅”,必要从我们自己做起,每一代都有这个责任,去重新找到“中国人的精神”。

  “塑造下一代的不是任何东西,正是上一代。”


评论

热度(39)